一战时,平均一万发子弹打死一个人,为何现代战争却需要几十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?
一战时,平均一万发子弹打死一个人,为何现代战争却需要几十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?
这个问题,的确很有意思,正常来说,随着枪械的发展,精准度应该是越来越高的,为什么会出现命中率不断下降的情况呢?
今天,纵横就跟大家掰扯掰扯!
关于战争期间,平均多少万发子弹能够打死一个人,纵横认为是没有多少确切数据支撑的,因为统计方法和途径不一样,得出的数据肯定是不太准确的,正常情况下,都是根据一场战争中,消耗了多少子弹,死亡多少人,然后得出比值。
所以,这个数据一般来说也都是估算,因为在战场上具体死多少人,具体是子弹打死的,还是火炮轰死的,根本不得而知,没有人去做详细的统计。
但是,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,我们看到杀死同样的人,需要的子弹越来越多,比如在拿破仑时期奥斯特里茨战役中,平均200发子弹就能打死一个人,而到了普法战争期间,就需要400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。据说到一战的时候,1万发子弹能够打死一个人,二战的时候就是2万发,越南战争时期更是飙升到12万发,伊拉克战争期间,则上涨到20万发子弹,200年的时间,打死一个人需要的子弹就从200发涨到二十多万发,整整涨了一千倍,想想也挺触目惊心的。
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发展趋势,纵横认为这跟战争的形态以及枪械的发展密不可分。
在一战之前,对于战争的理解,应该是“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”,对枪的要求只有一个,那就是精准度,指哪打哪!谁的枪打的远,打的准,谁的枪就牛叉,正因为如此,一战之前的枪械都是枪身很长,射击距离很远,准确度很高。
当时大部分的步枪都能够达到四百米以上的有效射击距离,通过在战争中挖好沟堑和堡垒,任你如何冲锋,都难抵挡步枪的精准度,但是一战的时候出现了新式武器,比如坦克,坦克出现后,战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,在坦克的掩护下,沟堑和堡垒的作用得到一定的削弱,双方的交战距离也就缩短了。
步兵改变了过去蹲坑式狙击步兵的战略定位,逐渐变成步炮协同、步坦协同的移动小强,攻击距离缩短,灵活性的要求提高,这样的背景下,大部分国家纷纷将武器缩短,提高子弹的直径来提高杀伤力,同时也提升射击子弹的速度,来增加火力。
这时,枪械的存在并不完全是为了射击敌人,更多的是一种火力压制,普通的士兵的典型射击方式是压制性短暂射击,所谓的火力优势就是不能让敌人抬头,机枪完全就是为了压制火力而应用的。
火力压制的同时用重武器进行战场收割,以便创造更大的杀伤力。 因此,一战之后对枪械的速度也有了要求,实际上1884年的时候,能够极大提升射速的马克沁重机枪面世,一分钟能打600发,结果遭遇了是全世界的冷遇,然而到了一战的时候,马克沁重机枪开始大杀四方,迅速成为战争的宠儿,这个时候距离马克沁机枪面世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十年。
随后,根据战场的需要,又出现了轻机枪和冲锋枪、突击步枪等快速发射的枪械,曾经有问题说,为何轻机枪和冲锋枪或者突击步枪没能取代重机枪,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取代的关系,而是一种补充的关系,在后续这些快速射击的枪械研发出来后,重机枪的比重并没有减少,轻机枪是增加班级作战单位的火力,冲锋枪、突击步枪乃至自动步枪都是为了增加步兵的火力。
苏德战场上,冲锋枪一度取代了步枪,用于加强苏军的火力强度。 增加枪械射击速度的同时,牺牲的都是枪械的准确性,正因为如此,子弹就越来越打不中人,不是士兵素质落后,而是战争形势进步了。
这个问题嘛,其实都说了很多次了。所谓二战中两万发子弹打死一个人,然后到越南战争就变成了二十万发子弹打死一个人,这个只不过是一个谣传。某些人把某场战争中消耗的所有弹药全部换算成子弹,然后除以对面的死亡人数,这样就得出了所谓的“二战中两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”的谬论。
斯大林之锤
实际上,伴随着时代的发展,轻武器的精度也是越来越高。以在吃鸡里面火的不行的那个毛瑟98K卡宾枪为例,其验收精度为300米R50≤20cm。这是个什么水平呢?在网上被黑的不行的那个“88式反人质霰弹枪”,验收精度为100米R50≤2.9cm。
98K没你想象的那么准
精度提高了,怎么还会打死敌人的子弹变多呢?这主要是因为,目前各国的单兵自动武器的普及化越来越高。而根据50年代美国的“齐射”计划研究得出,点射是命中目标的最高效的方式。用闩动步枪或者半自动步枪固然可以“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”,但是对敌人的杀伤效率就很低了。
受到“齐射”计划影响,前苏联研发出了AO63双管自动步枪
我是战甲装研菌,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!
兔哥回答,首先这个数据是一个平均值,根据所统计的士兵伤亡人数,和双方所消耗的子弹数量平均计算,这样的计算显然有很大的出入,特别是子弹一项,有很多并非用到了射击上,弹药遗失在战场上很普遍,弹药运输补给过程中遭受的损失也很大,但不管实际使用了多少,都是用在了打仗上。一战和二战子弹的消耗量差距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。

(一)枪械不同:一战时步兵使用的枪械大多都是栓动步枪,这样的步枪射速低,射击时要求尽量打的准,而且射击速度也低,那时的栓动步枪从性能上也没有二战时的好,所以,子弹的消耗量自然不如二战时期了。一战时,机枪后来进入战场,这是个子弹消耗大户,一挺机枪的子弹消耗量都赶上一个连的步枪子弹消耗量了。而一战时的机枪无论是射速还是精准度也都不能和二战时的机枪比,故障率也高,并且数量有限,子弹的总消耗量低也在情理之中。
反观二战,步枪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,半自动步枪,冲锋枪,机枪大量装备,这些枪的射速普遍高于一战所使用的步枪,机枪。如德国的MP38/40冲锋枪生产了约120万支,苏联的PPSH41波波沙产量高达500万支,PPSH43生产了100万支,英国的“期登”生产了400万支,美国的“汤普森”140万支,M3生产了60万支,另外奥大利亚,意大利,等等国家也都大量生产并普遍使用了冲锋枪,这些冲锋枪的射速达到了500~900发的理论射速。而机枪更是普遍列装。这些二战中的枪械哪个不是吃子弹的大户。冲锋枪本身的性能就是凭借连续的火力打击压制对手,精准度不是它的主要追求目标。因此,子弹消耗量大也就不奇怪了。
作战方式不同一战时双方都是投入大兵团对抗作战,以步兵为主,步枪为主,机枪,火炮辅助作战。进攻一搬采用人海战术,在机枪的掩护下集团冲锋,等接近阵地了,对方就一顿狂射,冲入阵地就一通混战,没什么多余的时间拉枪栓了,弹舱就那几发弹,打完了就拼刺刀。冲不上去就缩回来,几翻折腾没劲了,就玩阴的,挖个地道通到对方阵地下面,塞满炸药,炸个底朝天。这样的对抗通常很快就会形成双方对峙的状态,也就是阵地战,利用堑壕对峙是一战主要的方式,这样僵持通常是慢长的,打打冷枪,子弹的消耗不大。
在看看二战时,坦克,火炮一通乱射,步兵随坦克冲锋,防守的一方各种轻武器一通招呼,子弹就跟“泼”出去差不多。就是明知坦克不怕你步机枪打击,也会打的你的坦克满身冒火星。万一打烂坦克的观瞄镜呢。巷战中更是如此,看谁的枪射出的子弹多,火力持续时间长,人影一闪,就是一个长点射,打着更好,打不着也吓你一溜屁,冲锋枪被誉为巷战的老祖宗,都是子弹堆出来的。所以,二战中的战场远比一战时激烈的多,强度也大,子弹的消耗量自然也大。
子弹的遗失情况也不同一战中子弹是很保贵的,士兵们都很珍惜,管理也研格,没子弹对于士兵来说是致命的。二战中由于机械化运用,节奏很快,除了作战消耗弹药数量庞大,补给也是惊人的。二战快速推进的战场包围几千几万,乃至几十万上百万对手的战役很多,除了俘虏一堆人,同时也会缴获大量的弹药,子弹通常是大头,由于各国士兵都有自己的武器弹药,而且口径未必一样,一样未必能用,能用未必想用,因此,自然会浪费大量的弹药。二战中未被用于作战的子弹数量未必比作战使用的子弹数量少多少。运输途中被炸毁的,弹药库被窝端的,太多太多了。这些都被计算进去了。
所以说,二战时期因为枪械的自动化成度提高,作战形式的改变,弹药遗失的原因,平均杀敌用弹量完远远超过一战。
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,不代表平台。难免有误,欢迎指正,探讨。欢迎关注兔哥。(图片来源网络)
文章到此结束,如果本次分享的《现代战争5》子弹时间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,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!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在站内搜索。